大学精神本质特征

2024-05-18 12:24

1. 大学精神本质特征

大学精神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办学理念、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它包含自由精神、独立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宽容精神和启蒙精神等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具有独特性、创新性、批判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深刻把握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对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意义重大。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对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意义重大。
一、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大学精神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办学理念、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引领大学前进的精神动力。一般说来,大学精神包含以下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自由精神。大学是崇尚自由的地方,这里的自由更多的是指一种学术的自由。“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大学正是依靠这种对学术自由的推崇和对真理的执着,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国家栋梁之材,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强调大学的自由精神,并不意味着大学可以自由得没有边界,大学的自由必须以法律为底线。因为,任何大学都必须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必须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价值观念。

二是独立精神。大学是崇尚独立的地方,这里的独立更多的是指大学独立自主的发展和学者人格、思想的独立。大学可以不受外界干预按照自己的办学理念、 宗旨和目标来发展,政府和社会也不应该以各种理由来干预大学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学学者的人格和思想是独立的,必须尊重学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允许学者独立地从事学术研究。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箴言,值得我们铭记。

三是科学精神。大学是崇尚科学的地方,追求真知、寻找真理一直是大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形成科学精神。所谓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包含求真务实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等内容。与真理为友,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是大学努力的方向。而要追求真知,寻求真理,就必须敢于打破一切权威,必须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敢于否定一切、怀疑一切、批判一切,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四是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是密不可分的。大学崇尚科学精神,也必然崇尚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自我关怀的精神,表现为对人的人格、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但是在中国大学发展的某个特殊时期,曾经出现过重科学精神、轻视人文精神的现象。见物不见人,这样的大学教育必然是失败的。我们必须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比翼齐飞。

五是创新精神。大学是追求创新的地方,知识创新、理论体系的创新都是从大学开始的。当今信息化时代,创新已经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五大发展理念也将创新居首,可见创新的重要性。在当今我国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大学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基地,决定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败。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创新这个事关大学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关键点,注重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和教育创新,努力实施创新、创造和创业教育,为国家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六是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延伸,大学在追求真理崇尚学术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批判精神。批判精神十分重要,没有批判精神就无法做到求真务实,没有批判精神搞人云亦云就无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大学的批判精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的批判。我们所处的社会还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社会上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大学要保持这种批判,以利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二是对学术观点和思想的批判。学术观点和思想要想不断深化、接近真理,就需要获得内生的动力和外在的推动力,而批判就是外在的推动力。

七是宽容精神。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大学应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正是这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成就了北大的辉煌。大学的宽容精神主要体现在:其一,允许各种思想的存在。大学本来就是思想的集散地,各种思想在大学交汇。我们应该允许多种思想观念的存在,坚持一元主导和多样化发展,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二,宽容失败。任何一项学术成果的取得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甚至会面临遭遇失败的风险。当失败真的发生的时候,大学会以它的宽容精神来接纳失败,并继续允许新的探索。

八是启蒙精神。启蒙精神最早见诸文艺复兴时代。所谓启蒙,就是启迪和开导人们打破旧的传统观念,传播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就是要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这种启蒙精神主要包括思想的启蒙、文化的启蒙以及民主与法治的启蒙等。大学是追求真理和传播真理的地方,而追求真理传播真理本身就是一个思想启蒙的过程。任何一次大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最早都是从大学或者说是从大学的学者开始的。正是这种启蒙精神,才使得大学能够在社会的发展进步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履行着重要的职能。

大学精神本质特征

2. 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扩展资料                      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学校的:“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 与过去相比,这种情况更加适用于今天。   由于经济现代化的作用,作为传统的教育的传递者——家庭,已经削弱。因此,比起以前,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大学教育通过确立教育内容,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对人类文化进行整理。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取向,改变思维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生。   从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看,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一个基本职能,大学的科研成果的多少也就是标志着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如果把大学为社会培养的创造性人才称为高素质的劳动者,那么,大学的科研成果则是对社会生产力的又一直接贡献,二者共同构成了大学的生产力与生命力的标志。“斯坦福精神” 之所以被世人称道,关键在于她拥有众多的诺贝尔奖及全美科学奖的获得者,拥有把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硅谷效应。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爱因斯坦更直接地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另一方面,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社会理想是社会需要的具体反映,这种需要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并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的。由于在文化积累方面的特殊优势,知识分子,特别是集中在大学校园里的知识分子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有了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就能够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   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与社会其他结构相比,大学具有自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知识聚集的场所。大学是继承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新科技文化的场所,聚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容量。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交汇处。大学生产生新思想,包容新观念,在这里不同的学术观念可以并存,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影响,具有良好的争鸣传统。追求理想的永恒特性。   从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大学开始,就有了自治的传统,并以传播知识和研究学问为最高理想,相对超越于社会现实。大学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为大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否定非科学的内容,破除迷信与保守主义,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可以这样说,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发展史就是科学史重要过程的展开史,是一个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扬弃过程。   大学批判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进入技术时代后,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和敏感,结果,人性变成了技术的牺牲品。同时,人性又屈服于技术,把技术崇拜为神。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一种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一种是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现实社会改变这种“技术毒害”是无力的,而大学教育者,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却将其作为应有的内容。   早在本世纪初,西方一些著名的大学就注意克服这种片面性,探索科技与人文的汇通之路。哈佛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广泛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科学生要学占总课时22%左右的人文课程。我国现行被一再呼吁的人性教育、全人教育、通识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无不是针对技术对人的异化进行批判的结果。   批判精神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大学知识群体对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建议。科学决策是政府决策的关键,但是由于决策者自身素质的限制,做到科学决策并不容易,所以要倾听专家意见,请专家参与决策成为决策机制中的一环,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就是因为他们职业所特有的对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客观的批判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需要是第一推动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大学已经被越来越深入地卷进社会机器的运转之中。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第三职能,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社会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社会关怀精神还表现在大学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参与和建设。除了在生产力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外,大学通过直接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批判、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分子在提炼和批判社会生活的同时,又把各种精神产品投资到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直接的内容。

3. 大学精神本质特征

关于大学本质问题,是人们长期以来乐于谈论,也渴望认识,却又总是捉摸不定、欲说还休的一种学术乱象。为什么说这是一种学术乱象呢?这也就是说,以所谓的大学本质来说事的人多,但真正能够明确提出大学本质观的人,反而是少之又少。

相对而言,当前国内关于大学本质的认识相对集中为两种,一是文化观,二是自由观。第一,文化观认为,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大学的本质在于文化:在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启蒙、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创新。[3] 其实,这种文化观,貌似真切,实则给人以同一重复之感,并没有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而揭示出本质特征,文采的激荡仍不能掩盖其浮云般的轻浮。第二,主张自由的大学本质观,相对来说似乎是中规中矩,是一种较为经典的观点。因此,如何看待这种较为经典的大学本质观呢?这也是当今时代对大学的认识能否突破的关键所在。这也就是说,突破了大学的传统本质观,对于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能就意味着一种创新,否则,认识上没有突破,观念上就没有改变,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其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所谓,“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大学本质观,就有什么样的大学改革发展观”。

大学本质与时代精神:

大学,这座曾经的象牙塔,历史上曾引起许多文人墨客的遐想,更招致众多哲学大师们的理性批判。可以说,自人类文明以来,很少有哪一种机构会引起人们如此多的非议论证。它曾经是人类文明的殿堂,也曾经被科学革命的滚滚洪流所湮没而被打入冷宫。它曾经被视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也曾经被视为保守主义的大本营。在激进的年代,它曾被无情地关闭,在建设的年代,它也被视为弥补物质损失的最佳“补品”。大学的是是非非,历史上如此纷繁斑驳,让人们感到无从是说。这种迷乱的大学,正需要一种本质的把握,一种建立在时代精神上的本质把握。

人们或许会说,大学就是大学,尤其是在今天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大学生活已普渡千家万户,再无往昔的傲慢与神圣,大学还是什么可言说的?的确,如果仅仅以静止僵化的观点来看,大学也就是这种样子而已。在西方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最初几百年,大学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产生及其广泛应用,大学沦为了昨日黄花,很快就要被社会抛弃,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这时人们对大学的立场开始出现了变化动摇,大学内部也逐渐感觉到了躁动不安。坚守自己的传统,还是与时俱进,甚至是别出心裁而招摇过市?大学的何去何从面临着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挑战。

大学精神本质特征

4. 大学精神的本质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育人的重点,首先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培养有抱负、有政治远见、有广博知识、有责任心的人。要教育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继承前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之情,学习前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为民的品德。关心天下大事,使自己服从于社会,服从于国家,服务于人民。其次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和信念是精神世界深层次问题,它取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追求和科学的自然观、历史观、社会观和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三是培养爱心。要教育学生爱父母、爱生活、爱事业、爱祖国。第四是培养高尚的人格。坚持真理,胸怀坦荡,高风亮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第五是培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但教育学生如何认知,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引导学生敢于奋斗,善于成才。总之,育人的目的就是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我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使我们的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5. 大学精神的本质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学校的:“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 与过去相比,这种情况更加适用于今天。
由于经济现代化的作用,作为传统的教育的传递者——家庭,已经削弱。因此,比起以前,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大学教育通过确立教育内容,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对人类文化进行整理。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取向,改变思维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生。
从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看,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一个基本职能,大学的科研成果的多少也就是标志着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如果把大学为社会培养的创造性人才称为高素质的劳动者,那么,大学的科研成果则是对社会生产力的又一直接贡献,二者共同构成了大学的生产力与生命力的标志。“斯坦福精神” 之所以被世人称道,关键在于她拥有众多的诺贝尔奖及全美科学奖的获得者,拥有把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硅谷效应。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爱因斯坦更直接地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大学精神的本质

6. 当代大学生应该拥有的精神品质?

当代大学生应该拥有以下的精神品质和素质:
一、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二、拓展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1、合理的知识结构。
2、掌握一技之长。
3、丰富的课外知识。
三、锻炼培养适应择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1、适应能力。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能随机应变地适时调节择业行为能力。现代社会是复杂多变的,要适应这种状况,保证自己从学校到社会顺利过渡就应该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
2、人际交往能力。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生活、工作中需要与许多人交往,这就难免发生矛盾。
3、动手能力。把创造思维变成实际的物质成果或是用生动形象的实践过程呈现创造性思维的转化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包括计划能力、组织实践能力、决断能力、指导能力和平衡能力。
5、开拓创新能力。创新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一个重大的科技创新甚至能带动整个世界的迅猛发展。

7. 当代大学生应该拥有的精神品质

身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有新时代应该有的精神品质,做一名好好利用青春、掌握青春、顺应时代、为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的大学生,那么当代的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呢?作为一名大三的学姐我浅谈一下:

1.热爱祖国,强烈的爱国精神:我们是中国的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强烈的热爱祖国,曾经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给我们教育资源培养我们,让我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我们学有所成之后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回报祖国!

2.勤学好问,拥有探索精神: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学习专业性知识的时候应该有探索精神,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精神,学习知识的时候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弄明白,上课认真听讲,有难点疑点可以在课下问老师或者同学,而且这样学习也不会枯燥,越是探索越是觉得知识有趣,知识越有深度越吸引同学。

3.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精神,而我们大学生也应该锻炼这种创新精神,而且现在大学也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创新创业大赛,如“互联网+”、“挑战杯”等等都是大学生们发展发挥自己创新能力和想法的舞台,而且还可以团队合作,把我们的创新精神会聚到一起,能激发更大的创新活力,所以如果有时间有精力在课余我们可以多参加这种比赛活动锻炼我们自己。

4.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精神: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孔子那么有学问的先辈还那么谦虚,足以说明在求学的道路上谦虚有多么重要,不管面对老师还是同学,询问问题都要有一种谦虚的态度,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进步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一山更比一山高,谦虚才能使我们进步的更快更大。
综上所述就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拥有的精神品质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如吃苦耐劳的精神、乐观积极的精神等等,希望我们都能够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应该拥有的精神品质

8. 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大学精神

楼主求采纳~
自由精神:大学精神的灵魂,包括思想、学术、言论自由。
独立精神: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判断。
人文精神: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身关系的价值观及行为规范。包括高人的价值,追求自身完善及实现理想世界及理想人格;道德精神,主体意识,理性原则,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科学精神:包括科学研究才能、科学良心和科学道德。
创新精神:大学是探索、发现、传播新知识的场所,大学的创新精神包括培养发明家;以新思想、新制度推动社会进步;培养具有开拓创新人才;改造和发展大学自身。
批判精神:以真理为唯一标准的价值观及由此形成的追求真理、批判错误、纠正错误的行为规范及精神气质。 包括以批判的眼光看文化:各种思想观念在批判与反批判和交锋中发展;与批判和监督中发挥大学自身作用。